您的位置:首页 > 产经 >

产业结构优化催生新式乡村振兴

2022-04-25 07:45:53 来源:经济参考报

原标题:产业结构优化催生新式乡村振兴

编者按

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?如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?在乡村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,也蕴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机遇:无论是新品种的移植、新技术的落地,还是新业态、新生态的成形,各地探索未来可控的产业规划、产业模式,并以此为基底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宏大图景。

湘西古丈:浙白茶“落户” 振兴小山村

清明细雨至,翁草村云雾缭绕,新嫩的白茶叶在枝头悄然生长,带来丰收的消息。位于武陵山脉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的这个小山村,茶农们正抢抓时节,忙碌在这660亩白茶基地里,采摘“春天的味道”。

“感谢党的好政策,让翁草村民有奔头,翁草村发展有动力。”57岁的原村支书石盛龙激动地说。作为“白叶一号”白茶“落户”翁草村的全过程参与者,石盛龙用“害怕”和“感动”两个词形容当初的心情:“一方面是担心种不好、长不好怎么办,另一方面是感恩机遇来之不易。”

2018年,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1500万株白茶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,湖南省古丈县、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、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成为受捐对象,古丈县翁草村是其中之一。

从2018年12月落种定植,到2020年3月试产并成功制茶,再到去年初产春茶共采摘鲜叶2000余斤,在本地加工成干茶300余斤,“白叶一号”的出色表现让石盛龙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,“‘白叶’逐渐成为富民兴村‘金叶’,我们村的集体经济盘活了”!

古丈县山势高峻,溪河纵横,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出了远近闻名的“茶乡”,茶被当地群众称为“生命之源”。“小孩出生不久用茶水洗脸明目,结婚时男方给女方送礼一定要有茶叶。茶文化、茶风俗已成为我们本地人的情感寄托。”古丈县茶叶局相关负责人鲁传青说。

茶经济成为古丈县域经济主导产业,截至2021年,古丈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9万亩,已形成基地培管、加工销售、技术培训、品牌推广等完整产业链,其中“古丈毛尖”成为行业品牌代表。

即使拥有成熟的茶种植技术,对于“远道而来”的“白叶一号”引种却丝毫不敢马虎。“我们专门成立了白茶种植项目指挥部,将土壤样本送到安吉县检测检验,他们派专家过来考察地理环境,一系列举措让白茶在古丈顺利‘开枝散叶’。”鲁传青表示,“白叶一号”的成功引种,带来了不同的加工工艺和销售模式,能够丰富本地茶品种,带动村民增收,促进乡村产业振兴。

不只是茶种植本身,“白叶一号”带来的品牌效应正日益凸显。近年来,翁草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翻修通村公路,打造山顶观景平台,种植樱花、银杏、红叶石楠等景观树种,美化村容村貌,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成为当地乡村旅游“网红村”。

26岁的石泽辉是翁草村返乡青年代表之一。2019年3月,已在深圳务工5年的石泽辉看到家乡发展来势正好,毅然辞职返乡,投身于火热的乡村建设中。如今,在安吉县茶叶技术员指导培训下,石泽辉已熟练掌握白茶炒制技术,成了翁草村茶叶专业合作社骨干力量。

“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,做好茶旅、农旅融合文章,将白茶产业做大做强,实现规模化发展,产生更大效益,让发展成果普惠更多村民。”石盛龙说。(记者 柳王敏 实习生 黄泽晶 长沙报道)

沂蒙老区:朗德鹅成“链” 催生新业态

很多人没有想到,原产于法国朗德省的朗德鹅,会成为沂蒙老区山东省临朐县的“致富鹅”。

“一年可以养五批,年出栏约2万只,一只鹅能赚十几块,一年就能赚二三十万元!”家住临朐县辛寨街道蒋市村的朗德鹅养殖户刘良军说。

在位于临朐县蒋峪镇的山东春冠食品有限公司鹅肝加工车间内,工人将加工好的红酒蓝莓鹅肝、爆汁鹅肝丸、冰激凌鹅肝等16种鹅肝食品打包装盒。

春冠食品公司董事长刘福清说:“鲜嫩鹅肝,用进口蓝莓酱跟法国红酒腌制,蒸到半熟,吃进嘴里会像冰激凌一样,入口细滑,慢慢融化,很受好评。”

一边是远销全国各地的鹅肥肝食品,一边是带动增收致富的产业链条。刘福清介绍,公司成立合作社,发展带动78户养殖户养殖朗德鹅,由合作社统一供雏、统一供料、统一防疫、统一用药、统一提供技术支持,实现了产品全程可追溯,依托公司品牌优势和销售网络实现了优品优质优销优价。

“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,必须因地制宜。”蒋峪镇镇长马晓文说,2017年引进了相关龙头企业,在鼓励企业加大鹅肥肝研发生产的同时,还引导企业发展屠宰加工、商品鹅销售、羽绒服饰品加工等板块,以“鹅”为链,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体系。

临朐县畜牧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国强说,临朐年出栏朗德鹅400万只,年产值10亿元以上,与香港美心集团、盒马鲜生超市等签订常年合作协议,产品销售辐射全国各大一线城市。

鹅肥肝的销路有了充分保障,那大量的鹅体该何去何从?

2022年初,临朐县所在的潍坊市提出,要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,大力发展预制菜等产业新业态。这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。

“在政策方面,积极统筹整合财政、农业农村、乡村振兴等部门涉农项目和资金发展鹅产业,大力扶持朗德鹅系列产品分割、腌制品及风味熟食制品等预制菜品向精深加工延伸,提升肉制品安全标准化生产水平,打造名牌特色预制菜产品。”临朐县发改局局长王明奋说。

据介绍,临朐多家朗德鹅加工企业计划建设预制菜研

发中心,以自有鹅肥肝初级产品、鹅白条及鹅副产品为原料,建设老鹅煲、清汤鹅、鹅肉盖饭等加工生产线,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此外,临朐坚持“优质高效、绿色生态、产业培优”的发展思路,将成立鹅产业协会,创建“协会+企业+养殖户”模式,实现产业链条效益最大化,持续扩大临朐鹅产业国内优势。(记者 张志龙 济南报道)

三峡库区:脆李树改良 盘活撂荒地

听说三峡库区近年来种植了一种“神奇的树”,名叫脆李树。这种树改变了很多村民的命运。记者专程赶到脆李树的核心产区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一探究竟。

曲尺乡坐落在长江之畔,全乡有2万余人。过去,因为道路不通,村民多出去打工,大片土地撂荒。如今,汽车行驶在曲折的水泥路上,犹如穿行在一幅山水画中:道路两旁是雪白的花丛,山脚下是碧绿的江水。

“道路两旁就是脆李树开的花,别看这花朵单看起来不大,但一朵朵汇聚起来就成了一个大产业。”漫山遍野的花丛中,31岁的小伙子彭斌站在灰瓦白墙民居前说,每年花开和结果期间,大量游客来到这里赏花摘果,带动了村里的乡村旅游,很多人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。

彭斌所在的曲尺乡柑元村是个典型的移民村。过去,由于村里人均地少且土壤贫瘠,靠种庄稼养不活人,村民被迫外出打工,土地荒着没人种。如今,村里种植了4700亩脆李、1500亩柑橘,产业搞得红红火火,连一片空闲的“巴掌田”都找不到。

彭斌带着记者来到了房屋二楼,向记者展示自己开办的民宿:房间内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;推开窗户,扑鼻的花香迎面而来,雪白的脆李花丛中,长江蜿蜒曲折一路东去,几只货船顺江而下。

“名副其实的‘江景房’,一晚两三百元。”彭斌说,除了民宿,他还围绕脆李打造了丰富的“业态”:10多亩脆李光果子每年就卖10多万元;靠提供脆李种苗,每年又有10多万元收入;还开办了小卖铺、茶馆、农资代购点、金融服务点,忙都忙不过来。

彭斌把身体残疾的弟弟彭军也喊过来帮忙。彭军小时候在一场事故中失去了双臂。虽然身体残疾了,却靠着反复练习,生活基本能够自理。弟弟帮着经营小卖铺,他自己则腾出精力来,一心扑在田里做种植技术攻关。

记者一连走访了好几户村民,大家都把脆李当成了“宝贝”。权发村村民王恩海说,自己家里的一棵脆李树,果子卖了5000多元。彭斌给自己家的脆李记了账,最多的一棵卖了7800元。“一斤脆李十几元,一棵树卖几千块钱很正常。”

“脆李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,生态价值也很高。”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说,三峡库区的土质为砂土,容易水土流失,在“生态优先,绿色发展”要求下,如何发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种植业?最终,经过不断摸索尝试,找到了脆李这个“生态宝贝”和“致富树”。目前,全县种植面积达30万亩,惠及农民10余万人。

村民们告诉记者,其实很多年前巫山就有脆李树,但零星分布在房前屋后,没有形成规模,也没能转化成效益。近年来,巫山县通过品种选育和技术改良,逐步提升了脆李的品质,让巫山脆李供不应求。同时,县里还按照“粮进田、树上山”理念,在平整田地里种粮食,在山地陡坡上种脆李等果树,盘活了撂荒的土地,兼顾了粮食生产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。(记者 韩振 重庆报道)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