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教育 >

家长群能否减负,“家校合育”尺度仍需探讨

2021-11-10 13:35:51 来源:中工网

“我家两个孩子一共有7个家长群,每天都有不同的通知,这种依赖于家长辅助带班的行为,既弱化了孩子的能力,也增加了家长的负担。什么时候能给家长群也‘减减负’?”日前,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陈女士向《工人日报》记者反映,自己每天都要拿出精力处理班级群事务,稍有延误或是遗漏,还会被老师在群内@或者私聊。

入学先建群成“标配”

家住青岛市胶州市的赵女士女儿今年上小学一年级,孩子报到当天班主任就组建了家长群,“孩子刚入学,事务特别多,组建家委会、收取班费、统一购买物品等全是通过家长群进行。”赵女士直言,群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通知,开学以来自己经常翻看手机,生怕错过重要消息。

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,发现每个班级都有5个以上微信群,有班级大群、专项学习群、小组群、家长群等等。记者翻阅其中一位小学低年级家长群,发现仅最近一周,群内消息就多达400多条,内容基本是统一着装、作业完成情况通报、考试情况通报、每日作业、答题接龙等事宜,通知没有固定时间,从早上7点持续到晚上八九点,紧急信息需要家长20分钟内迅速回复接龙。

除了微信群,还有钉钉群、一起作业网等学习打卡平台,学生安全教育、宪法教育、古诗词传承等平台也定期发布学习和答题任务,“老师经常要求白天完成答题,孩子不在身边,只能家长代答”“一些答题的内容根本不适合孩子,难度堪比政务考试,基本都是我们家长代答”……不少家长对密集的答题活动颇有微词。

过度参与是否削弱学生能力

“今日讲解了第八课,作业完成情况如下……今日家庭复习重点如下……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校合育。请家长及时关注微信群消息!”家长王女士的孩子上小学六年级,她给记者看了“语文专项学习群”当日发布的信息。

王女士说,语文老师每天都会将学习内容、每个孩子作业完成情况和需要家长配合复习的内容发到专项学习群,有几次自己没有看到群信息,被语文老师发私信,提醒她不要遗漏群信息。

除了发布学习情况,老师还经常发布学校事务通知等。面对这种情况,王女士说出了自己的担忧:“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,这些事情本应该由老师直接交代,孩子独立执行。家长过度参与学校事务,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。”“上世纪90年代,没有微信、手机,刚入学的孩子都是靠自己执行学校的要求,现在的孩子上学需要家长沉浸式参与。”王女士说。

除此之外,通过微信群发送电子试卷的现象也极为普遍。家长陈女士说,各科试卷、学习要点、安全责任书、协议都需要家长打印,自己也因此购买了家用打印机。

“家校合育”尺度仍需探讨

面对社会的质疑,青岛市南区某校班主任肖老师说,学校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延伸教学的初衷是好的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交流,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。作为老师,每天除了上课,还需要完成各种学校事务,在微信群发布孩子学习情况,也相应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,反复提醒班级事务也是担心学生执行不到位影响班级考核。

针对家长反映的微信群“减负”问题,肖老师表示,学校也在进行一些探讨和改进,比如发布通知不需要家长回复避免刷屏,每个班级创建一个微信群,尽量将文件通知等事项集中到微信群中通知等。

家长葛先生认为,微信群“减负”的根本在于明确恰当的教育尺度,“家校合育”不应该成为绑架家长的“尚方宝剑”,一昧地将责任转移只会弱化学校的作用,应该清晰划分老师和家长的责任义务,改变家长被动执行的局面。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,更关系到孩子的人格独立和综合素质、能力。

“‘家校合育’最主要的是如何实现1+1>2的教育效应,双方应该在平等、尊重的原则下共同协商、各司其职。学校和老师要承担起学生学业教育的主要责任,而家庭主要瞄准学生的品格修养和精神成长,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。”青岛大学副教授孙更新认为。(记者 张嫱)

最近更新